白癜风遮盖调查显示中国是最重要的新兴市场
中国对欧洲企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并且为欧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超过2/3的受访企业在华业务仅占全球业务的10%以下,这意味着,欧洲企业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 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合作,于11月25日发布了《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8》。面临全球金融危机,被调查的250多家欧盟企业表示,尽管在华业务有了更多担忧和挑战,但仍对中国业务前景表示乐观。调查显示,欧盟在华的服务型中小企业逐渐增多。同时,欧盟企业都期待能受益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
盈利增长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企业是盈利的,超过3/4的受访者的营业额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了显著增加。其中一半企业的营业额在过去一年中获得了超过20%的增长。但由于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尚未盈利的企业对盈利的预期降低。不过,总体而言,在华欧盟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企业在华开展业务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同时在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也提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如劳动力成本提高(48%)、竞争日趋激烈(40%)、法规环境因素(34%)和人民币升值(34%)。部分压力直接影响了个别企业的利润率。1/3的受访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并没有提升收益率,其中10%还遭遇了利润下滑。
调查显示,随着在华运营时间的增加,企业的业务也会愈加成功。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盈利能力和运营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90%在华运营超过20年的企业达到了良好的净盈利水平。
调查显示,缺乏透明度与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欧盟企业在华发展的主要障碍。实际上以上两个问题已经连续3年成为欧盟企业在华经营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
自然成长仍是战略重点
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各个企业都持有相似的观点。73%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真正的增长点是迅速增长的内需,而非出口。因此消费力的大幅度提升会为他们带来美好的未来预期。
调查显示,中国市场的增长是欧盟企业在中国提高利润战略的核心。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盈利前景,52%的受调查企业都将市场扩张作为企业未来的首要战略,并将在中国的一线城市重点加强服务方面的投资。为了迎接中国内需的增长,50%的企业考虑在未来的几年中,将新的投资集中于一级城市的服务职能(51%)、一级城市的生产职能(35%)、二级城市的生产职能(29%)以及一级城市的销售职能(34%)。即使大部分企业都知道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将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他们都不急于投资这些城市,因为去西部将面临不完善的设施和人力匮乏的双重挑战。
调查显示,虽然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但选择自然成长的在华欧盟企业比选择兼并、收购者所占比重要多。显然自然成长仍是欧盟企业未来的战略重点。不到20%的受访者考虑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收购与兼并。而收购与兼并的计划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的。
不断增大的中国市场压力已将欧盟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内部挑战,这包括刚刚消退的通货膨胀和正面临的经济下滑。超过60%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下滑、企业竞争加剧、人力成本提升是其在中国面临的主要风险。
调查显示,外资企业的薪酬对国内的精英人才已不如以往那么具有吸引力;7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在华保留和招募合格的管理人才要比欧洲更为困难。被调查企业认为,在中国的人才战,特别是管理级的人才战,是导致欧盟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
盈利信心降两成
调查显示,欧盟中小企业来华发展的数量明显增加,他们因为看中中国市场潜力而进入中国,而非仅仅为了制造或采购较为低价的产品。有半数参与调研的企业将在中国内地设立自己的亚太地区总部,近80%的企业选择上海或者北京作为企业在华经营的主要地点。对于未来盈利,仅有62%的企业表示有望在今年或者明年实现盈利,而去年,有82%的受访企业表示可在未来3年实现盈利。而由于该调查截止于今年9月,鉴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现在企业的盈利信心更低。
经济滑坡、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增长被认为是企业在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商业风险。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今年夏天确实有一些欧洲企业离开中国市场,但是目前这一趋势已经停止,除非母公司发生财务危机从中国撤资。他表示,欧盟在华受波及较多的是房地产行业,一些基础设施企业则会从中国扩大内需中受益。中国采取迅速的反应,让欧盟企业更加了解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会坚定在华的发展信心。对欧盟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