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疫情由湖北向全国乃至全球蔓延,除了带来健康威胁,还引发人们的恐惧、焦虑、烦躁、无助等心理或情绪。每当爆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出现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是非常常见且正常的,通常在一段时间后都能找回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安全感、稳定感。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弱一点的人,则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针对当前疫情形势下大众可能出现的具体的心理问题,从重视不足、焦虑过度、宅家郁闷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提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且通俗易懂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建议,供广大读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照文中问题选择性参考。
一、重视不足
相信生活中大家身边有各种各样对疫情满不在乎的人存在。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人的心理并对他们进行劝导呢?
(1)低烧、轻微咳嗽不用重视在意?
不是的!一旦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一定要立即重视!
目前疫情的防控状况相比前期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松懈或掉以轻心——如果个体出现疑似症状却不重视,那么他(她)就有可能形成新的传播链。前期,由于对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疫情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公众对防疫工作(包括个人防护)不够重视。然而近期一些报道显示,即使是现在,也还有一部分人在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仍不以为然,不能正确地对待和配合防疫工作,或不重视个人防护,或为逃避隔离而瞒报症状或出行史,从而导致了或轻或重的疫情爆发,给家人和他人带来危害甚至酿成悲剧。
那么,是不是一旦出现医院呢?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公共场所,交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1],因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建议:
如果符合以下所有标准,那么在出现一些轻微呼吸道症状(无发热)时,医院就医:
·发病前14天内无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并未与新型冠状病*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未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非聚集性发病[2]。(根据钟南山院士2月9日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的论文称,新冠肺炎的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与上述标准一同供参考。)
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症状,医院进行排查。如患者为老年人、或有基础病变、或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尽早尽快就医[1]。
同时冬春季也是流感的高发季[3],流感多以高热(39~40℃)、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此类患者,需要到发热门诊进行相应筛查[1]。
理论依据:
本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可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需要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也不一定高烧,可以是中低热,甚至无明显症状。病程潜伏期1~14天,一般3~7天。发病年龄集中在40~60岁。以男性、有基础疾病者居多,可有儿童发病。据不完全统计,新冠肺炎病死率约2%,主要为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4]。
(2)“宅”家数日,实在忍不住想要见见亲朋好友
新年过去直到现在,大家都已在家中“宅”了数周时间,难免有些无聊。那么,出门参加个一两次聚会,又都是认识的人,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不是!在官方没有发出通知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老老实实呆着。
建议: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控手段减少病*暴露、降低传染率之外,“少出门、不聚会”可以大幅度减少与感染者和易感者的接触,同样是阻断病*传播的有效手段[5]。所以,无论我们“宅”了多久、无论还要“宅”多久,为了家人,为了家中长辈和老人,我们都要收起自己躁动不安的心,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坚定不移地“宅”下去。如果感觉郁闷,请参见下文“宅家郁闷”章节建议措施。
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通过预测-nCoV的基本再生数发现,COVID-19虽不具有特别突出的传染能力,但仍属于“传染能力中等略偏高的传染病”[5]。另一方面,由于疾病潜伏期可长达14天,且初始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我们很难判断身边看似健康的人们是否已经被感染;此外,即使自己做足了防护,也无法确保其他人做了必要防护,万一被感染,会连累整个家庭特别是家中长辈和老人。
(3)长辈总是不听劝怎么办?
建议:
我们应该意识到,面对这次疫情,老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存在很多重要因素,例如对死亡焦虑水平较低、对于疫情严重性认知不足、对如何防护不甚理解、不习惯“戴口罩、勤洗手”、记忆力减弱、固守现有生活方式等等。因此,需要结合老人家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进行科普教育,通过亲人的口口相传、媒体的大力宣传,再加上我们的“身教”“言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老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作为晚辈,我们在劝导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尽量避免使用过激和冒犯言辞,以免影响家人间关系的和谐。
理论依据:
有研究发现,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老年人通常具有更低水平的防御与攻击性,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希望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冲突[6]。借助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attitudeprofile,DAP)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死亡焦虑低于中青年,但死亡接受程度却高于中青年[7]。
我国学者对于国人死亡态度的调查也得到类似结论:年的一项研究称,虽然近五成老年人处于高死亡焦虑状态,但老年人的死亡焦虑显著低于中年人[8]。由于面对的生活事件和承受的社会压力不同,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很不相同;较之中年人,老年人对死亡有着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因此,老年人“难劝”、依从性较差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过度焦虑
相信生活中大家身边有各种各样对疫情满不在乎的人存在。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人的心理并对他们进行劝导呢?
(1)出现了某些疑似症状一定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吗?
当然不是!有可能只是普通感冒或疑病症!
上文提到,如有疫区暴露史和/或患者接触史、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并不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就一定感染了新型冠状病*,也有可能是当前冬春换季时节,各种常见疾病如感冒、鼻炎较为多见。其中,流感的典型症状有高热、咳嗽、咽痛、头痛、肌肉疼痛等;普通感冒的症状有鼻塞、流涕等。
还有一种原因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疑病症”。在铺天盖地的疫情阴影的笼罩下,一部分人会更容易接受到负面消息的消极暗示,过分